缺铁性贫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液疾病,它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,了解缺铁性贫血的相关知识,对于早期发现、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。
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机体缺乏铁,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发的贫血,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,当铁摄入不足、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时,就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。
在日常生活中,多种因素都可能诱发缺铁性贫血,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常见原因之一,长期素食且不注重铁的补充,会使铁摄入严重不足,部分老年人由于牙齿不好,咀嚼困难,食物过于精细,也会减少铁的摄入,一些特殊人群,如孕妇和儿童,对铁的需求量增加,如果不及时补充,也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。
吸收障碍同样会引发缺铁性贫血,胃肠道疾病,如胃炎、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等,会影响铁的吸收,胃大部切除术后,胃酸分泌减少,铁的吸收也会受到阻碍,还有一些肠道寄生虫感染,如钩虫病,会导致肠道失血,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。
失血过多也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因素,女性月经量过多、痔疮出血、消化道出血等慢性失血情况,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,就会使体内铁大量丢失,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。
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多样,患者常常会感到乏力、疲倦,活动耐力下降,皮肤和黏膜会变得苍白,尤其是口唇、指甲床等部位,还可能出现头晕、耳鸣、失眠、记忆力下降等症状,严重时,会影响心脏功能,导致心慌、气短等。
对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,实验室检查是关键,血常规检查中,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是重要指标,同时红细胞体积减小、中心淡染区扩大,血清铁、铁蛋白水平降低,总铁结合力升高,这些指标对于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旦确诊为缺铁性贫血,治疗主要是补充铁剂,要积极寻找病因,针对病因进行治疗,如调整饮食结构,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,如肉类、蛋类、豆类、绿叶蔬菜等,对于因胃肠道疾病导致吸收障碍的患者,要积极治疗原发病。
缺铁性贫血虽然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,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,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,我们要关注自身健康,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,定期体检,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缺铁性贫血,让血液保持健康,为身体的正常运转提供有力保障。
发表评论
缺铁性贫血,是隐形的健康警钟!重视日常饮食补给与定期检查至关重要。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