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繁忙的医院检验科中,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类患者——他们自述有胸闷、心悸、胸痛等“心脏病”样症状,但经过一系列严格检查,却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变的证据,这时,一个常被提及的诊断便是——心脏神经官能症。
心脏神经官能症,顾名思义,是一种以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,但实则无器质性心脏病,其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,如焦虑、抑郁、紧张等情绪波动可成为其“幕后推手”,这类患者常伴有失眠、多梦、易醒等睡眠障碍,以及食欲不振、头晕、乏力等全身性症状。
在检验科,我们如何区分这些“心”病与“非心”症状呢?关键在于细致的病史采集与全面的体格检查,虽然心电图、心脏彩超等检查可能无异常发现,但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、发作规律及伴随的心理状态,结合血液检查(如排除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)和影像学检查(如X光、CT),可初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。
最终确诊还需依靠精神心理评估,如焦虑自评量表、抑郁自评量表等,治疗上,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,更重要的是心理干预与生活方式调整,如引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、改善睡眠质量、参与户外活动等,以促进身心全面康复。
面对“心脏”症状的患者,我们需细致入微地探寻其背后的“心”声,方能准确诊断并给予恰当治疗。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