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佝偻病,这一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并不罕见的疾病,正逐渐引起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,它就像一个隐匿的“健康杀手”,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孩子们的骨骼发育和身体健康。
佝偻病,主要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 D 不足,致使钙、磷代谢紊乱,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,在婴幼儿期,这种疾病尤为常见,特别是 2 岁以内的宝宝。
孩子患上佝偻病后,初期可能表现出精神神经症状,如多汗、夜惊、烦躁不安等,细心的家长会发现,孩子入睡后常常头部多汗,汗水刺激头皮,导致孩子摇头擦枕,进而出现枕秃,随着病情进展,骨骼改变逐渐明显,3 - 6 个月的婴儿可见颅骨软化,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中央,可有乒乓球样的感觉;8 - 9 个月的患儿会出现方颅,头颅呈方形,严重影响外观;出牙延迟、囟门闭合延迟也是佝偻病的常见表现,在 1 岁左右的孩子身上,还可能出现胸廓畸形,如肋骨串珠、鸡胸或漏斗胸等,这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形态,更会对心肺功能造成一定影响,孩子开始站立与行走后,由于骨质软化,双下肢负重,可出现下肢弯曲,形成“O”形腿或“X”形腿,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行走和运动能力。
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儿佝偻病的发生呢?日光照射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,现在的孩子户外活动相对较少,皮肤接触阳光中的紫外线不足,使得内源性维生素 D 生成减少,维生素 D 摄入不足、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当、生长发育过快以及疾病因素等,都可能增加佝偻病的发病风险。
预防小儿佝偻病至关重要,家长要确保孩子充足的日光照射,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,让皮肤充分暴露在阳光下,在饮食方面,要保证孩子摄入富含维生素 D 和钙的食物,如母乳、配方奶、蛋黄、动物肝脏等,对于早产儿、低体重儿等高危人群,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 D 和钙剂。
一旦发现孩子有佝偻病的可疑症状,应及时就医,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、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,如血清 25 - 羟维生素 D 测定等,来明确诊断,并给予相应的治疗,早期治疗,大多数患儿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,骨骼畸形也有望逐渐改善。
小儿佝偻病虽不可怕,但需要家长们提高警惕,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,做好预防和早期发现工作,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,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康挺拔的身姿,远离佝偻病的困扰。
发表评论
小儿佝偻病,一个需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儿童健康问题,它不仅影响孩子骨骼发育和成长潜力;更关乎未来一代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。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