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,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,它通常由多种因素引起,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,了解急性胃肠炎的相关知识,对于及时发现、诊断和治疗该疾病至关重要。
急性胃肠炎的症状表现多样,最常见的是腹痛,疼痛程度因人而异,可为隐痛、胀痛或绞痛,多位于上腹部或脐周,常伴有腹泻症状,大便次数增多,质地可稀溏或呈水样,恶心、呕吐也是较为突出的症状,严重时可频繁呕吐,吐出胃内容物,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、乏力等全身症状,这是身体对炎症的反应。
在诊断急性胃肠炎时,我们检验科起着重要作用,会对患者的粪便进行常规检查,观察粪便的外观,若呈现稀水样、黏液样甚至脓血样,都可能提示肠道存在病变,通过显微镜检查粪便中的白细胞、红细胞等成分,若白细胞增多,常提示肠道有炎症,还会进行粪便培养,以确定是否存在病原菌感染,如沙门氏菌、大肠杆菌等,这有助于明确病因,指导后续的治疗用药。
对于怀疑有急性胃肠炎的患者,血液检查也必不可少,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,反映身体的炎症状态,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也会相应升高,进一步佐证炎症的存在,通过这些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,我们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。
急性胃肠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,饮食不当是常见原因之一,如食用了不洁食物、生冷食物或暴饮暴食等,病毒和细菌感染也较为多见,像轮状病毒、诺如病毒以及致病性大肠杆菌等,腹部着凉、机体免疫力下降等也可能诱发疾病。
预防急性胃肠炎,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注意饮食卫生,不吃变质、过期食物,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净,避免食用过多生冷食物,保持饮食规律,定时定量进餐,避免暴饮暴食,注意腹部保暖,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,加强锻炼,提高机体免疫力,也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。
一旦患上急性胃肠炎,患者应注意休息,避免劳累,饮食上要清淡易消化,如米粥、面条等,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,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,防止脱水,症状较轻者可通过调整饮食和适当休息缓解症状,症状严重者则需及时就医,根据病情进行相应治疗,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、止泻药物缓解腹泻等。
急性胃肠炎虽然常见,但通过我们检验科等多科室的协同努力,准确诊断并合理治疗,大多数患者都能较快康复,大家也应增强预防意识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远离急性胃肠炎的困扰。
添加新评论